facebook twitter plurk English 中文 sitemap
最新消息  
影片 導演 關鍵字
訂閱電子報  取消電子報

 

カウンター   

 

 

韓國女性影展

 

HOME > 最新消息 > 2014女性影展

  1. 2015第六屆 讓我們用影像改變世界 紀錄片培訓營
  2. 2015學會訊息
  3. 2015 情/慾•流動 專題影展
  4. 2014學會訊息

回列表
2014女性影展
2014-11-01
【講座紀錄】《給妳聽唱歌》、《追愛之旅:紫羅蘭・賴朵絲》映後座談

 

IMG_4153   

場 次│《給妳聽唱歌》及《追愛之旅:紫羅蘭•賴朵絲Violette Leduc, in Pursuit of Love》

時 間│2014年10月24日〈五〉14:30

主持人│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活動統籌 謝君竹

與談人│《給妳聽唱歌》導演 王雨薇

           │知名女同作家 柴

文字/賴奕亘 攝影/江珮瑜

 

謝:首先歡迎大家前來參與座談,我看完《給妳聽唱歌》之後,發現這部片是找尋自我的過程,表現非常真誠而且直接,很喜歡攝影的風格、故事的編排方式,預期對話不多,整體看起來滿完整表達導演想要說的事情。

柴:我分享一下,我看到了《追愛之旅:紫羅蘭•賴朵絲》法國新浪潮女性書寫的前衛,跟《給妳聽唱歌》這部用歌唱來表達情感,等於是在既有的語言框架下創造一個新的語言。在記錄受到壓迫的生活,尤其是改變語言,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這是我看到這二部片其中的關聯。另外一點是,在空間跟影像上,我很喜歡《給妳聽唱歌》從捷運開始描述,可以想像一個現代、封閉的,緊迫充滿壓抑的社會,後來的延展是回到山上、回到鄉村,一個廣闊的想像;可是反觀《追愛之旅:紫羅蘭•賴朵絲》,它反而是從一個自然的環境、比較抽象的環境講述詩意,再回到私人閉鎖的空間寫作。這也是二部片的反差之處。

IMG_4173  

謝:我發現《給妳聽唱歌》捷運畫面真的出現滿多,雨薇要不要分享一下?

王:裡面其實都是比較真實、屬於自傳式的影片,呈現媽媽和妹妹自由的生活方式,我的個性會在意別人的眼光,所以會怕這樣的自由造成他人的尷尬等,但是後來我發現其實媽媽、妹妹反而過得是比較自在的;我限制自己所以過得不那麼自由,但後來發現,如果可以讓自己舒服一點不是很好嗎。

謝:我發現二部片的共通點,賴朵絲本身不是在正常規範裡的個性,那麼雨薇本身也不是在都會區長大,因為唸書的關係來到臺北,妳把社會框架打破了、打破它(笑),是一部很棒的作品,謝謝妳來參加女性影展。接下來我想問問柴,同為創作者,《追愛之旅:紫羅蘭•賴朵絲》看完之後,對於紫羅蘭創作、以及生活方式,有什麼樣的想法可以分享?

柴:很多女性創作者都以自我生命出發去創作,在看電影時、發現許多女性書寫的方式就是如此:用自己生活經驗當作養分、去理解她所處在的社會。那我覺得這部片它帶到了當時社會動盪的年代,法國文化思潮的改變,可以看到西蒙.波娃、沙特這些存在主義者,與紫羅蘭的書寫交流,那時候歐美都發生重大革命事件,因為二戰結束後,有新的國際觀打破傳統僵局的渴望,其實我們需要看到非傳統性別的生活、如果當女性同志情慾書寫成為主流化,那接下來的主流呢?這是值得思考的。

謝:我自己看完《追愛之旅:紫羅蘭•賴朵絲》,它是用許多有趣的素材,包括照片、手稿、紫羅蘭本人受訪的影像,此片非常難得,同時也可以看到賴朶絲的情慾流動非常自由不受拘束,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勇敢的。那麼我想要知道在文字方面,何為柴創作的養份?

柴:當然悲傷是我的養份,年輕時候都會有種嚮往,嚮往有人能理解妳生活當中難以理解的情緒與情感,我覺得這是一種能量。要怎麼樣才能知道一個人的孤獨,回到存在主義嘛,只有自己才能理解孤獨長什麼樣子,在紫羅蘭這部紀錄片中看到:追永遠追不到的,是她生命的動力;那麼其實賴朶絲跟社會還是有所連結,而連結方式是用她的孤獨、她的悲傷。有時候創作是去創造自己的另一個人格,如果要我寫日常生活可能沒有那麼好玩。另外我想回應雨薇導演,我自己到美國住了十二年,家人到紐約來找我的時候,其實也有跟妳一樣的感覺,因為在美國身為黃皮膚的華人,可能在餐廳點餐的時候,很注意家人的口音、點餐方式等等,有沒有遵守紐約的規矩,後來我在回想為什麼對家人這麼苛刻,也許是很努力想要融入當地的社會,《給妳聽唱歌》勾起許多空間移動、還有城市生活的樣貌。

IMG_4185  

謝:其實我也在探討一件事,就是外人的眼光、如何看待妳,要選邊站或是認同身分等。今年的女性影展為什麼以「自由之癮 崩壞之慾」作為主題名稱,是希望大家可以把所謂「區隔」拿掉、抽離,回到最原始自身的反省,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。可以思考是否有些東西長期存在心中,試圖抹滅心裡最真誠的感覺。

王:剛開始朋友聽到我要拍關於原住民主題的片子,就會期待要出現百步蛇、百合花等,這些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,不過這也是我在避免的地方,不想讓大家覺得聽到「原住民」就只是這些東西,喜歡原住民應該是很會唱歌、或是很會跑步,不一定就是如此符合大家對原住民的期待與想像,我有在影片中避免一些符號的東西。

謝:不過我很喜歡片中的一個元素,是媽媽和妹妹到以恩家裡做一些色彩的佈置、裝飾,這帶給女主角以恩一種溫暖的感覺。

IMG_4159  

(進行QA)

問:為什麼雨薇導演想寫這個故事?

王:在拍這部片之前,我一直想像如果爸爸、媽媽來台北會想看到什麼樣的內容,因為這是我的畢業作品,他們應該會想看到自己,覺得栽培女兒到臺北唸書是值得的。(笑)其實,我喜歡與人交談,觀察生活中每個人帶給我的感覺,這是他們在告訴我生命的故事。

謝:聽起來好像女性的影像、或是書寫表達都跟自己內心有感覺,和自身連結性很重,也許這是男女導演或創作者在書寫的差別。女性影展也常受到討論或挑戰:為什麼不放男性導演的作品?有些男導演也有拍關於女性議題的作品,就是透過如此不斷討論與挑戰,才有可能看到更多的面貌,比方酷兒影片如果只有看女同志導演拍的作品,一些界線可能會愈來愈窄,但是如果是非酷兒的女導演去拍這一議題,也許看起來會完全不一樣。這是創作上滿有趣的一點,隨著日新月異在改變。那麼今天謝謝各位,座談告此一段落,女影剩下最後三天,也請大家多把握機會來看電影。